南昌一市民免費祛痘卻背上萬元“美容貸”
來源: 新法治報 | 日期: 2024年03月18日 | 制作: 熊瑋 | 新聞熱線: 0791-86847195
原標題:
免費祛痘卻背上萬元“美容貸”
南昌市痘醫堂百盛店被投訴 律師:消費者不能輕信口頭承諾,須增強合同意識
3月8日,南昌市民小李向新法治報反映,本想免費體驗一下祛痘服務,卻被商家推銷購買1萬元的美容項目,還因此背上了“美容貸”,自己只能一邊應付催債信息,一邊四處維權。記者調查得知,類似這類“美容貸”屬于場景貸,缺乏社會經驗和金融知識的消費者容易被宣傳誘惑,進行提前消費、超額消費,承擔了艱難的“美麗負擔”。經過多方溝通協調,目前美容機構已經退還小李6000元費用,貸款平臺也表示可以為小李提供更合理的債務償還方案。
消費者:被誘導辦“美容貸”
“2萬多元的套餐現在只要1萬元,可以分期付款。”2023年9月3日,在南昌市中山路上的痘醫堂皮膚管理連鎖機構百盛店(下稱“痘醫堂”),小李(化名)正躺在痘醫堂治療床上體驗“免費祛痘”,在一名“主任”的引導下,把手機交由對方掃臉、錄像,通過App“即分期超G會員”(下稱“即分期”)嘗試開通共18期的1萬元美容貸款,由于等待商家確認,分期手續于2023年9月22日才正式完成。小李自此過上邊貸款祛痘,邊打工還貸的日子。
還完第1期700多元后,意外發生了。小李因腿傷住院,失去經濟收入來源的他接到了催債電話,被告知其面臨上征信“黑名單”的風險。小李表示,此時他才意識到,這筆貸款背后還有2699.72元的利息與400多元的滯納金。
“辦理美容套餐時,對方根本沒提利息和罰金的事情,簽的合同也被收走了。”據小李描述,他只想體驗免費祛痘,多次告知對方自己收入微薄難以承受,但在對方熱情的介紹下,最后還是在治療床上稀里糊涂地同意了辦理昂貴的祛痘套餐,其間他想將套餐價格發給朋友參考,卻被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了,自始至終“沒有拿到美容合同,也沒有貸款合同”。
小李辦理的祛痘套餐包括26次服務,小李已接受了8次。收到催債電話后,小李家人與痘醫堂商家進行交涉,希望退還部分費用,未有結果。“他們沒有明碼標價,每次半小時的護理說價值980元,但是索要合同時,對方表示無法提供,說已經上傳給公司了,門店沒有備份。”小李表示。
痘醫堂:已協商退款6000元
3月12日,記者向痘醫堂門店求證上述信息。痘醫堂百盛店周店長否認了“誘導過度消費”的說法,表示對小李并無隱瞞。其稱,依據工作規范,工作人員會向當事人口頭說明合同內容,小李作為成年人應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過目前小李的美容合同已經在店內遺失,無法再查詢詳細條款。至于小李反映的貸款事宜,周店長表示,其本人當天剛到門店上任,并不了解此前詳細狀況,就其所知門店不存在向消費者推薦貸款的情況。
在小李的“即分期”App上,不少貸款信息都與門店相關聯。例如貸款信息頁面顯示著“商戶名稱:痘醫堂”等字樣;在商品信息欄又顯示著“西湖木子熙美容”;App還提示了“請向商戶支付消費”,并完整記錄著商戶開戶銀行和賬號。據小李介紹,收到貸款后,他通過掃店員“璐璐”手機微信二維碼轉賬6000元,因限額又在次日零點后把4000元轉給店長“熊”的微信賬戶。
“以上兩名工作人員已離職。”周店長告訴記者。記者提出聯系老板時,對方表示并無老板聯系方式,且老板近期不會來店里。
就小李的美容消費和貸款糾紛,記者咨詢了東湖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百花洲分局。該局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小李提供服務的門店實際工商注冊名為“東湖區夢妝美容化妝品店”,針對雙方的消費糾紛,3月8日已進行了行政調解,商家最終同意退還小李6000元費用,但貸款問題在職權范圍之外,建議小李向相關部門反映。
即科集團:貸款流程合規
小李辦理貸款的App為上海即科智能技術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即科集團)旗下平臺。在即科集團處,記者得到了另一個角度的解釋。
“痘醫堂西湖木子熙美容店與痘醫堂東湖區夢妝美容化妝品店均與我司有合作關系。”即科集團一名相關工作人員透露,小李使用的是固定用途的消費分期產品,通過西湖木子熙美容店的商戶編碼申請該筆分期,分期申請時填寫的資金用途為向西湖木子熙美容店采購祛痘項目服務。
“平臺辦理流程合規,采取了必要措施保證消費者知情權。”上述工作人員向記者強調,App分期申領界面明確顯示了貸款期限、利息與違約責任等內容,并且在人臉識別后設置了視頻確認環節,平臺事后還發送短信提醒消費者防騙,告知可7日無理由退貸與協助維權。小李在2023年9月3日和22日錄制上傳的視頻顯示,他頭戴美容店毛巾口頭說明了“我自愿申請消費分期,我不是學生”。
3月15日,小李向即科集團申請拿到了貸款合同,合同顯示貸款人為“四川新網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這份2023年9月22日簽訂的合同簽訂地為安徽望江。
“上述貸款業務被稱為‘場景貸’。”一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該模式下,網貸平臺、金融機構和美容機構三方合作,金融機構有牌照但缺乏獲客渠道,平臺通過關注美容等具體行業場景為其服務引流,美容機構則直接服務消費者盈利。
“‘場景貸’本身并不違法,但若涉及收取高額利息,則有可能超過法律保護的最高利息標準,消費者可以請求按正常利息還款。”江西朗秋律師事務所律師萬浩告訴記者。小李的貸款實際年化利率約為18%,因出借人為金融組織,不適用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的4倍LPR利率標準,在金融借款合同糾紛的24%利率保護上限以內。
律師:警惕“美容貸”陷阱
近年來“顏值經濟”興起,記者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搜索到了2300余條“美容貸”直接相關糾紛,爭議多集中在“隱瞞費用、利息”“誘導過度借貸”等問題上。
“美容場景資金需求大、項目時間長,事情一旦有利可圖就難免催生亂象。”上述業內人士坦言,為向消費者推銷經濟承受能力范圍之外的項目,確實可能存在個別欺詐情況,但當事人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很難向其他人證明這一點。
“提供虛假信息或隱瞞重大事實,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達的,可能構成民事欺詐。”萬浩告訴記者,如果美容機構存在民事欺詐行為,消費者可以依據民法典第148條,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撤銷合同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美容機構有告知義務,應完整介紹合同風險;貸款平臺應嚴格核實個人消費狀況、還款能力,避免盲目放貸;消費者本人也要對自身行為負責,避免掉入‘美容貸’陷阱。”萬浩提醒,面對各類提前消費,消費者尤其應增強合同意識,不能輕信口頭承諾,必須書面確認貸款利率、逾期及違約金等重要內容,不要輕易把身份證件等信息提供給商家,更不能交出手機由他人代為操作,避免稀里糊涂簽了合同。
3月16日,記者從即科集團處得知,考慮到小李反映的特殊情況,可以共同商討更合理的債務償還方案。對于最終解決方案,小李對此表示認可,并對本報給予的幫助表示感謝。(文/圖 王政 全媒體首席記者吳強)